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创建新药研发的投资生态系统
来源:
|
作者:元明资本
|
发布时间: 2016-11-06
|
41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年11月14-16日,首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于苏州正式召开。元明资本作为中国药促会会员,积极参加了会议筹备工作,并在非上市公司路演专场中进行了开题演讲。
2016年11月14-16日,首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于苏州正式召开,本次会议汇集了全国医药创新界和金融投资界大部分的知名企业和个人,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国内医药产业界前所未有。本次会议上,来自上市/非上市企业、基因测序和诊断试剂企业以及医疗器械及互联网+企业等80余个优秀项目分六类举办了九场路演;来自知名券商、投资机构和国家级研究机构的行业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全面透彻的分析了行业趋势和前景。
元明资本作为中国药促会会员,积极参加了会议筹备工作,并在非上市公司路演专场中进行了开题演讲。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主席,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的创始人、主席田源博士以“创建新药研发的投资生态系统”为题就我国新药研发的政策背景、产业格局和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国新药研发产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首先对比了中美两国新药研发管理体制的变迁路径。自2015年以来,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新药研发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变革,集中体现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完善和深化,包括提高药品审评标准、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严肃查处注册弄虚作假行为等重磅举措。
监管制度的逐渐完善为我国新药研发铺就了腾飞的跑道,我国已经进入新药研发行业和新药投资的赶超年代。2016年初,首家诞生在中国大陆的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在NASDAQ上市,市值超过10亿美元。随后,和黄药业在NASDAQ上市,市值超过20亿美元。2016年10月,浙江贝达、深圳微芯批准A股上市。以基石药业、华领医药和再鼎医药为代表的新锐新药研发企业在2016年也获得了充足的股权融资。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从在研新药数和上市新药数这两个维度来讲,美国在医药研发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我国仍处于第三梯队,世界上销售额最大的前20名药品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款“炸弹级”(blockbuster)新药是中国研制的。中美之间如此悬殊的差距来自何处呢?
田源博士指出,推动美国新药研发行业发展壮大的因素除了其繁荣的产业生态汇集了全球无数生命科学专家和成千上万的大小医药公司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产业生态背后活跃蓬勃的医药投资生态系统:大量国家研发经费常年支持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力的基础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投资通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VC和产业资本进入新药研发领域,促进各种规模的新药研发企业的发展;纳斯达克市场作为资本进出的枢纽,允许没有销售的研发公司上市融资,为发达的药品市场源源不断的注入动力。
从美国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新药研发投资生态系统的四大要素,即丰富的人才群体、完善的融资体系、有效的药品监管体系和发达的药品市场。与美国相比,在研发人才上,我国有经验的新药研发合格人才数量少、但增长快,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工作的海外专家正在加速回归。在融资体系上,中国新药研发的投融资体系整体发育不良,资本市场存在“新药研发投资恐惧症”,缺乏一个为新药研发投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在监管体系上,2015年中国药品监管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监管思路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为中国新药研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药品市场上,中国医药市场区域分割严重,新药上市后销售增长缓慢,进医保难,不仅病人使用难,还拉长了投资回报期,限制了新药研发领域的投资增长。
以上四个因素中,融资体系是最大的薄弱环节,田源博士从三个方面为中国医药研发投资生态系统建设指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第一,发展多样化的新药研发投资主体,让不同阶段投资人按照“接力棒”模式形成良好布局;第二,创建新药价值分析评估体系,协助非专业资本进入新药研发投资领域;第三,创造多样化的融资与交易方式,推动研发阶段新药企业进入高流动性资本市场。
最后,田源博士对此次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做出了高度评价,并对新药研发投资生态系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次大会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历史性合作的成果,打开了新药研发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通道。以本次会议为开端,我国新药研发黄金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在产业和资本的良性互动下,未来的中国新药研发行业必定会蓬勃发展,创业者和投资者将合作共赢,我国新药研发行业必将迎来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