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BioCentury中国健康峰会(BioCentury China Healthcare Summit)于2017年11月14和15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数百位医疗行业资深人士,聚集一堂,共议“全球创新之桥”的主题。
中国健康峰会上,
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俞天宁博士主持了题为“中国跨境先驱者:中国法规改革是否转变了行业形势”的论坛。元明资本所投资的三家企业百济神州、亚盛医药和北海康成都在跨境合作方面极具特色。百济神州执行副总裁与商务发展全球负责人李季博士,亚盛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博士,北海康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薛群博士应邀参加了论坛,其他参与讨论的嘉宾还有赛生药业首席执行官Friedhelm Blobel博士,礼来亚洲风险基金合伙人Judith Li女士和罗欣生物科技的总裁Ryan Liu先生。
跨境论坛讨论,参与讨论嘉宾依次为:元明资本合伙人俞天宁博士,赛生药业首席执行官Friedhelm Blobel博士,
百济神州执行副总裁李季博士,北海康成创始人薛群博士,亚盛医药联合创始人杨大俊博士,礼来亚洲风险基金
合伙人Judith Li女士和罗欣生物科技总裁Ryan Liu先生。
在论坛中,俞天宁博士与嘉宾们共同讨论了随着中国政策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中西方的创新者需要采取什么新的战略来更好地利用产品开发,合作和投资的跨境机会。
罗欣生物科技的总裁Ryan Liu先生认为,国际合作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国外的新药尽快引进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原创新药带出国外,并通过国外的药监机构审评,成为中外药企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礼来亚洲风险基金合伙人Judith Li女士在论坛中谈到,不同的公司由于战略的不同,在跨境合作上也会走不同的道路。有的公司是由两个分别独立发展的公司合并,而有的公司是在初期设计其战略的时候,就以跨境合作为目的。公司的跨境合作会遇到两个挑战: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在技术上都适合跨境合作;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能够开展跨境合作的相关人才。
杨大俊博士介绍,面对国际合作的挑战,亚盛医药拥有非常国际化的管理层,拥有丰富的国外工作经验,其中大部分管理层成员都是持有美国护照的华人。同时,作为中国公司,亚盛医药拥有吸引本土人才的优势。在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方面,杨博士认为,中国政府习惯于把管理深入到方方面面,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利。目前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并将在未来10年继续得到改善。
薛群博士所创立的北海康成,与近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再鼎医药有着类似的商业模式,都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引进产品管线。薛群博士曾在健赞制药工作十多年,并且是健赞中国的创始总经理,他以健赞为例,说明了商业合作在药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健赞通过商业合作,从仅有3个产品管线迅速扩展到20多个,最终以200多亿美金被赛诺菲收购。目前北海康成的研发管线主要是通过授权的方式引进,推进最快的2个管线,其适应症为胶质母细胞瘤和食道癌两种癌症。
李季博士对于百济神州和新基制药(Celgene)的合作历程做了介绍。这个备受行业瞩目的交易能够成功达成并不是出于偶然,两家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合作,相互间有深入的了解和信任。同时,百济神州优秀的PD-1抗体也是此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达成的重要因素,结合百济神州的经验,领先的研发进度和优秀的治疗效果是吸引合作者的重要保证。
李季博士认为:在国际合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在谈判中过于计较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整体蓝图,即在交易谈判中,最应当关注的并不是财务收益,而是争取除财务收益之外对公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合作条件,从而最终达到双赢。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和谈判的律师保持沟通并且让律师按照公司的意志草拟文件至关重要。
Friedhelm Blobel博士在论坛中分享了他多年的经验与体会。首先,在政策方面,Blobel博士认为中国政府有强烈的意愿开放生物医药市场,并且热切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们也看到了政府的支持力度。其次,对于海外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有一定困难。另外,目前中国健康领域的支出占GDP的6.2%,未来有可能增长到8%-10%,但是这个比例超过美国(17%)非常困难,市场的差异将会吸引来自亚洲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向美国市场。所有这些都给跨境合作提供了基础。
Blobel博士认为虽然中国的市场表面看上去很可观,但是实际药价偏低(定价与国外相比低50%以上),产品销售也困难,其实中国的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创新药的商业化在中国会是一个难题。与此观点不同的是,主持人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俞天宁博士认为,中国目前新药的销售偏低是因为这些昂贵的药在中国没有得到医保覆盖,但是这个现状随着社保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扩展,将会在未来得到改善。
对于中国CFDA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将给生物医药跨境投资带来什么影响,参会嘉宾各抒己见。
Judith Li女士认为随着CFDA加入ICH,临床试验的数据中如果有足够的中国人群样本,将对制药企业的产品通过中国药监部门审批非常有利。但同时有嘉宾也认为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非常详尽的数据,对于制药企业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杨大俊博士以2013年引进Merck的一个临床品种为例,对比过去CFDA的临床试验审评政策的变化。当时产品引进后花费了2年半才推进到临床试验,而现在CFDA加入ICH后的新政策允许国外新药的一期临床在中国开展,这对于初创公司引进新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相反,对于跨国公司,却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适应新政策。目前,也的确看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
面对CFDA加入ICH后给国内制药界带来的挑战,俞天宁博士向嘉宾们提出药企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策略以适应在当前形势的问题。薛群博士认为在与全世界药企的竞争中,将促使企业改变过去的经营格局,只有努力研发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的药物,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北海康成在全球拥有3个临床试验中心以适应多中心临床试验,其中一个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在新药研发中有丰富的跨国临床试验经验。
李季博士在讨论中提到中国现在的药政改革对于跨国药企是利好,也能够让更多中国病人享受到创新药品的福利。百济的愿景是立足中国,服务全世界的患者,在全世界,百济建立了2个研发中心及150个临床试验中心,这些全球化的研究中心将使百济更好得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在中国,通过与Celgene的合作,获得了Celgene在中国地区的商业销售部门,百济神州增强了自身的商业能力,从一个研发型企业转型为一个商业化公司。百济神州PD-1抗体由于出色的效果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即使如此,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商业化的挑战,因此与Celgene的国际合作将对推动百济神州的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发挥重大的作用。
杨大俊博士谈到政策的变化会将如何给制药业带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以澳大利亚为例,在政府投入、税务减免、临床试验审批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对生物技术创新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有着十分优越的创新型生物技术研发和转化的生态环境。
最后,俞天宁博士总结说,在法规改革的大潮下,世界是平的,生物技术领军企业将愈加走上“全球一盘棋”的道路。无疑,在这个全球医药市场的国境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跨境商务合作是发挥企业本土市场优势,追踪行业科技前沿的重要战略。先驱者们已经在跨境合作上走出符合各自特色的道路,相信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药企将拥抱中国药监政策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全球化道路上快步前进。
在当天的会议上,百华协会(The BayHelix Group)颁发了2017年度中国医疗奖。百华协会由全球生命科技和医药健康产业的华人杰出人士组成,今年的中国医疗奖包括年度研发成就奖、年度合作奖、年度商业成就奖、年度企业奖和年度杰出个人奖,共五个奖项,旨在表彰在中国本土医疗健康系统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个人和企业。其中元明资本所投资的亚盛医药和百济神州分别荣获“年度研发成就奖”和“年度合作奖”。
百华协会为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博士颁发“年度研发成就奖”
百华协会为百济神州执行副总裁李季博士颁发“年度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