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俞天宁出席了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投资人经验分享论坛,与药明巨诺首席执行官李怡平、博远医疗基金创始合伙人陈鹏辉、尚珹资本合伙人裘育敏、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高特佳投资集团管理决策委员会成员、主管合伙人胡雪峰共话“在高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下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俞天宁(右二)出席投资人经验分享论坛
医疗风口下,一线基金正在关注什么?
高特佳投资合伙人胡雪峰表示:高特佳始终只关注医药医疗领域。医药大健康在所有行业中一直是热点,近几年好像更热了,其他领域的投资人都在往这个方向转。出现了估值高、抢项目的问题。这个领域门槛相对较高,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好,但是也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投。胡本人投资过程中发现很多盲目跟风的机构,同时也存在很多专业机构。胡呼吁大家还是要深入产业、研究产业,懂得企业和产业才能踏踏实实的把项目做好。
胡表示,如果讨论细分领域的热点,过去高特佳在制药领域投的比较多,近两年随着国家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工业领域热点回撤。新兴的热点比如基因检测、IVD、CAR-T甚至医疗机构,引起了投资人更多的关注。这些未来都是热点,医疗机构由于受政策性限制,始终受制于政策限制热不起来,公立医院的热不起来,但是民营的专科医院在慢慢热起来。
元明资本合伙人俞天宁表示:LP也经常询问自己选什么领域,投什么。俞表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是一个创新的大会。创新说到底在生意场上是为了建立鸿沟,减小竞争,占领市场。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投创新药会成为一种恒定的热点,是因为创新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元明资本比较早就布局新药领域,俞本人觉得这个领域投资回报最佳。元明资本投资了百济神州(NASDAQ:BGNE)、亚盛医药等新药领域的优秀企业,和他们携手同行、一起发展。元明资本不是广谱的撒胡椒面式的投资策略,而是“精选精养”。因为行业整体风险大,市场给行业龙头企业的溢价高。只有投资行业内一流企业,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才能实现投资的高回报。现在这个行业的春天刚刚到来,元明资本非常欢迎其他行业投资人的入场和合作,也希望同更多的产业基金建立联系,真正把中国变成制药强国,创造出更多的制药企业。
尚珹资本合伙人裘育敏表示:新天域资本和尚珹资本陆续投了30多个医疗企业,覆盖医院、IVD、制药、器械等等领域。新天域资本两年前考虑成立新基金,也有策略上的思考。尚珹资本英文叫AdvanTech Capital,表示基金要投一些真正有原创性的新技术。最近几年监管机构大力支持,生态体系逐步建立,中国走到了创新药的好时期,这就是为什么尚珹资本成立就投资于再鼎医药、和铂医药、亨利医药,这些企业着眼国际市场,美国临床做的比中国更先更快,实际上CFDA关于国外临床试验数据的管理办法出台后,他们是最先获益的企业。对于价值和退出的考虑,美国投资人对于中国原创团队和企业是认可的,而且对于估值机制也是认可的。现在创新药的退出通道已经打通。
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表示:高瓴实际上是从二级市场开始起步,直到京东上市,市场上开始逐渐认识高瓴。实际上高瓴资本管理300多亿美元,2/3在二级市场。高瓴资本在医药医疗二级市场投资比一级市场大很多。基金经过20多年的积累,对于行业生态比较了解。很多年之前高瓴就在探讨行业的大方向变化,所以14年投资百济神州A轮的时候,投资决策很快。好的投资对于高瓴资本而言是不用退出的。高瓴资本是长青基金,从2014年到2017年7月,高瓴资本一共投了百济神州5轮、特别是NASDAQ生物医药大跌的时候。高瓴资本非常专注于创新领域,互联网投了非常多、生物医药也是关注的重点。高瓴资本的资金金额很大,更乐于介入晚期资产。在创新领域,高瓴资本是stage neutral,能在各行各业找到有格局的企业家,不仅仅是从资金、而是从各个方面,帮组织实现更大潜能。在生物医药领域,高瓴资本投资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过去几年成长非常快,对企业家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还要跟临床专家打交道,比经营互联网企业更加具有挑战。高瓴资本从生态体系角度做了很多布局,希望各个方面都能帮到具有伟大格局的企业家。包括和梅奥诊所建立合资公司等等。总之,生物制药创新是未来10-20年的大风口,高瓴资本非常看好。
博远资本合伙人陈鹏辉表示:自己在红杉资本工作时投资了华大基因和再鼎医药,回头反思,当时的投资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更重要是在某一个行业没有崛起之前,要发现行业的龙头,不管是规模体量的龙头,还是行业里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在关注医药行业,投资人正在接触的团队不会给你过长的时间。那么怎么继续找到行业龙头,投到行业龙头,要求可能更高了。现在投资人需要向创业者角度去转化,需要很多时候从投资一个企业往前走,和创业者共同构想一个idea。如果走到这个阶段,还能保持一定的领先,就有很大可能投资成功。现在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一起抓住行业机会,才能够保持领先。
一线基金怎么投?VC还是PE?国内还是海外?
博远资本合伙人陈鹏辉表示:现在的VC和PE分界模糊,原因是早期公司估值很高,融资额很高。另一方面行业也在变化。大家看到非常规融资的公司可以取得非常规的发展。以再鼎为例子,公司虽然是VC阶段的公司,但是要做的事儿已经是PE阶段的事儿。这样的案例可能在中国越来越多。现在把生物医药公司推到很大规模的可能性很大,所有投资人都要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总体而言,虽然天使轮、A轮、B轮依然存在,但是有的企业可能A轮融资就已经是一个独角兽或者接近于独角兽。有一点原则保持不变:一个早期公司的判断标准和晚期公司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团队、技术和财务指标的衡量标准各有不同。对投资人而言,最关键是要明确投哪一类的企业,创新类的公司还是成熟类的公司。
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表示:高瓴资本认为中美市场机会差别很大。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阶段,很多行业很短时间跨越了美国七八十年的道路。中国同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这里面蕴藏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高瓴资本在美国二级市场也投了好多biotech团队,但中美之间的差异的确很大,美国的创新风险更大。对于美国资本市场而言,他们的细分程度更深,美国没有太多growth capital的概念,要么是buyout要么是VC。现阶段中国的生物创新大多数是改良型的创新,风险相对小、风险更多来自于团队、组织和执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美国大部分是职业经理人。所以真正的buyout机会在中国的机会是很小的。传统行业会出现buyout的机会,但是生物医药还早。
尚珹资本合伙人裘育敏表示:虽然现在很多公司还在VC阶段,但是融资额度已经到达了PE水平。尚珹资本作为PE也会做中早期项目,因为退出渠道明晰很多,可以借力NASDAQ或者其他通道。在医药领域,很多原创技术以欧美居多,最新的靶点和机理还是要放眼国际。尚珹资本的创始人于剑鸣博士在纽约和硅谷都有很多机会。和铂医药实际上是尚珹资本出资给创始团队,去全资并购了一家荷兰转基因小鼠技术平台,现在变成中国团队主导的,支持创新药研发的公司。准确地讲,碰到好的时机,尚珹资本该出手也是要出手,这也是buyout基金的典型运作方式。
元明资本合伙人俞天宁表示:VC或者PE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方法,元明资本从不把自己界定为VC或PE。元明资本根据自身资源来决定投资,投资图谱的跨度可以很广,但是主线都是资源增值。元明资本领投了亚盛A轮,Mevion F轮,跨度很大,但核心的投资逻辑是一样的:在这些企业之中,元明资本看到了价值,也发现了增值的方式。中美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也是在投资人的视角,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驱动力之一。美国的CEO多数是职业经理人,中国企业家则是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把公司一步步带大。这样的企业能为我们带来更显著的投资回报,无论A轮、B轮还是C轮我们都应该参加。
高特佳投资合伙人胡雪峰表示:不只是VC 和PE界限不明显,投资界的好多界限都已经被突破了。高特佳投的好多企业,销售额已经好多亿了,仍没有利润,难以界定是VC还是PE。高特佳在投资策略和模式上,更贴近产业、不断利用自有的投资平台,做大比例、控股性、战略性投资。总体上来说高特佳会设计很明确的目标,形成内部的产业链,形成生态圈,不断强化高特佳资源整合、资源协同的能力。今年高特佳投资了两个单抗的企业,天广实和康方生物,这两家公司都会为高特佳的产业协同做一些服务。
高特佳原来一直想去投海外的公司,但是热度不是太高。高特佳即使投资海外、也是为国内的产业布局服务。中国是最热的投资乐土,未来全球只有两大市场,中国市场和非中国市场。未来的企业家、投资家的界限也会模糊,企业家做投资家的事,投资家做企业家的事。
现场听众的提问时间
Q1:我做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几位投资家认为中国有没有可能在新药领域开始引领潮流,这个需要多长的时间?另外请教易总,投百济的时候是idea阶段还是产品阶段还是专利阶段?
易诺青:百济是高瓴资本在14年投资的,那个时间点上有一些临床前的数据吧。第一个问题,我根据我的见闻来谈,高瓴资本有二十几个海外大学的LP。中国相比较美国而言,生物科技或者生物科学的知识、knowhow,或资本汇集的密集程度,还有其他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我们看到王晓东的北生所,施一公的西湖大学,包括未来科技论坛。这些民间力量结合在一起,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逐步会带来原创的创新。
俞天宁:我2012年在MIT的一场讨论会上给王晓东院士提了同样的问题。我问中国什么时候做first in class。晓东说有一个阶段,先做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做好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提升。百济神州所有立项都不做me-too,都与现有产品有差异化。2013年J.P.Morgan健康大会上,我参加了亚洲panel,百济神州CEO John Olyer 在演讲上深情地说,你去大药企看,中国人在研发部门占多少比例,相信未来的创新也会来自这些有一线做药经验的中国人。我们的行业由于过去投资、监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暂时没有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这一天肯定会来的,而且来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Q2:我在百济神州做了一年半研发,做了半年BD,现在转到投资了,各位演讲嘉宾对于我这类人这种有什么建议?
陈鹏辉:我本人也是科学家、然后做过研发、参与过创业、再来做投资,这是个非常好的经历,现在做生物医药投资,有研发和BD背景可以让你对行业产生更深厚的了解,然后做投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经验。很多人说投资应该是最后一份职业。我个人非常看好你的经验和经历。
Q3:投资投的是人和团队,生物医药行业有很强技术背景,也是一个企业创业的过程,对于企业有着双重的要求。我们遇到创业者,希望他有两方面的素质,我想请问各位前辈,如何怎么平衡这些问题?
易诺青:临床是抢夺人才很激烈的地方,这些有着临床背景的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这是我们这些基金抢不到的,直到他出来创业之后你才有机会认识他们,像俞德超博士那样能打造产品、打造团队、打造文化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在医药生物行业,各种各样的公司都能够自己生存的空间。
Q4:我们公司做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我现在做中国区的深切负责人,加拿大公司技术非常不错。中国市场非常大,但是外国技术在进入中国有一定壁垒。我们如何既能利用海外先进技术,也能开发国内巨大的市场?
易诺青: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市场和美国主流海外市场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市场是一个丛林,正是这样复杂的市场才体现了企业家精神的可贵之处。要找到共赢的思路才能够引导行业,要找到靠谱的长期的合作伙伴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