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主持医药创新先锋与投资界的对话
来源:元明资本 | 作者:元明资本 | 发布时间: 2017-11-03 | 290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29日上午,备受行业瞩目的“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盛大开幕。为了推动资本参与医药创新的积极性,大会聚焦并探讨了全球医药投资趋势分析和国际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等重要话题。大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促会创新投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主持了全球医药投资趋势分析阶段的报告与讨论,以下是对话实录:

元明资本
大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做主持

主持人:
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 田源

嘉宾:
香港交易所市场发展科上市发行服务高级副总裁 钟创新;
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资银行主席 顾宏地;
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委会主任委员、再鼎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杜莹;
银河证券副总裁兼银河金汇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尹岩武;
德福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振福

元明资本

元明资本

元明资本

对话实录:

田:今天的对话是投资界和医药研发界的对话。钟先生,药明生物在香港上市影响很大,对大家很有启发,请讲一讲香港市场最新的情况?

钟:可能很多医药大佬,对香港市场还是老思维,觉得香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交易量低,第二估值不理想。现在,香港的发展势头非常不错。今年以来,我们交易量比去年增长了2-3成,每天1000多亿,对比其他主要市场,增长势头很明显。沪深港通启动后,2017年,每日交易额已经占到香港交易总额的5%左右,大家预期未来占到10%以上也不奇怪。而且,沪深港通起到了估值传导作用,香港的估值水平也在向内地靠拢。药明生物在香港首发市盈率达到100倍,现在已经达到250倍。国内资金来到香港,话语权越来越大,港股今年到现在已经涨了29%。另外,一家公司从递表到上市,顺利的话4个月可以完成,6个月完成的占到8成左右。香港已经成为理想的融资地。

田:请顾先生谈一谈他的看法。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如何做自我定位?也想通过他来了解,海外怎么看待国内的政策变化,并预测苏州会议和摩根大通会议有没有可能媲美。

顾:这次是我第二次来。今年比上一年规模大很多,我很有信心,这个大会会成为和旧金山大会同等规模和影响力的会议。刚才讲到了再鼎的上市,实际上破了很多记录:第一,是中国健康领域从0到IPO最快的公司;第二,再鼎上市发行的估值达到了美国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第三,今年所有中概股上市,没有一家当天股价表现这么火爆,也是后市最火爆的一家。

中国公司海外融资,第一要把握时间窗口,今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如果没有抓住窗口,对公司影响非常大,如果窗口搞错了,市场的反应有天壤之别。中国市场非常有潜力,中国GDP达到美国的2/3,很多年前,中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和美国最高的差20倍,现在差别不到2倍。在医药行业,中国医药行业市值最高的是恒瑞,和美国最大相差15倍。生物科技公司相差更大,中美差距30-40倍。这也是对投资人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点。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一直不了解或误解,在整个上市过程中,我们帮再鼎设计了非常频繁的和投资人交流的过程。

一开始公司怎么定位自己?最早要把自己的公司故事想清晰。很多我的客户,在准备上市过程中,一会儿A股热了,一会儿美国市场热了,反复摇摆,但是没有清晰的路线图。

田:今天的主角是杜莹。再鼎成功上市让创业者和投资人都眼前一亮,但是我也听到有人说再鼎没有技术创新,只有模式创新,杜总如何回应这种说法?另外一个再鼎上市做这么成功,有什么经验?

杜:很多我想讲的都被顾先生讲了。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战略是什么、产品是什么、客户是什么很重要。再鼎三年上市,之前我在和黄医药,也上市了。我踩在以前的技术和经验之上,也请到了非常好的投行。接下来谈有没有技术创新。大家对技术创新应该有多方面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创新不一定是靶点要从自己的实验室出来。中国如果有NIH、Yale等高校来提供科学支撑,那么拿一个新的概念和理念就能上市。但是,如果没有基础,就得有过硬的团队、产品。其实在新药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创新,包括我们现在6个产品线,其中3个是针对中国的,3个是针对国际的。针对这些药物的开发,我们也做了很大的创新。怎么设计药、做的更好、怎么样有竞争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创新。大家看待创新,要看成接力棒。做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一定要从实验室开始做药。从我国实际角度出发,我们拿出一个国际创新的靶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上市的经验,就是一定要找顾主席,因为有了好的银行家。我是做科学的人,虽然已经经历过一次上市,重新上市的时候,隔了几年还会有不同的环境和投资人。美国投资人很理性,我们在亚洲时间很短,但是投资人热情很高。但是在美国,在正式融资之前,开了44次试水会。这次中国新政策发布后,大家不知道怎么解读,反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作为公司CEO,应该和投资人实际的来交流,不应该盲目的追求股票升值。我个人觉得,上市只是个过程,公司从私募变成了公募。我们希望企业一开始就国际化、透明化,走的是和NASDAQ公司同样的路线。我们想做一家在中国崛起的全球化公司。

田:她很好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下面请银河证券的尹总发言。中国很多来自券商的资金。怎么从证券业角度看支持医药行业发展?

尹:医药行业是高度监管的行业。过去,整个医药投融资回报与国家监管密切相关。从2015年开始,尤其到今年10月份,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创新和改革。我们看得到改革的决心。10月8日,深化改革审评审批促进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出台,好多人解读这个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未来十年仍是医药投资的黄金期。过去十年,医药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一种是公募基金,到目前大概成立了77支基金,630亿左右,券商也做了17支左右;一级市场有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地方产业基金,还有PE投资等。国际上能做的热点,包括新药、基因测序、检测等,在我们国家跟进非常快。

二级市场上整个医疗行业PE20多倍,医药40多倍,即使这样也是低点。所以我觉得医药行业仍存在投资的潜力,那么在一级市场,我们主要问题在于,钱很多,一级市场人员往前期走,前景很好,但是风险也很大。除了投资风险,退出实现收益也是个问题。实际上很多基金投资人,面临着如何实现收益和退出的难题。说到资本市场和医药,美国医药创新比较活跃很重要原因是纳斯达克市场。用资本市场推动医药创新,需要对医药行业各个阶段的估值有明确的评估机制,各个阶段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才能够和产业结合起来。

田:尹总也提到了投资怎么退出的问题,请李总来谈谈这个问题?

李:首先,我从2004年到诺华中国,2011年开始做投资。我目睹了中国医药行业和创新的发展,终于看到创新的春天来到了。谈两点看法:第一,创新的生态系统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未来是否能持续出现百济这样的优秀企业;第二,我们投资的思路和标准:希望创业企业有志向、耐得住寂寞、对事业与财富同样热爱、对外有很强竞争力。

田:今天是一场很高水平的对话。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李总理在面前,希望跟他说什么话,希望他怎么支持中国新药的发展?

顾:中国需要一个针对创新进行长期投入的市场。希望重新考虑战略新兴版,使得新兴企业能够直接快速获得社会资源支持。

钟:引入民营的资本来协助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也希望政策方面,针对创新板的条款,希望引进新的举措。

杜:作为一个上市的企业,我们看到国家出了很多改革政策,希望政策能够贯彻下去,成为实际的行动,尽快得以实施。

李:中国钱太多了,不能再印了。

尹:医药创新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要推出相应的资本市场机制。

田:希望中国商业保险尽快发展起来,从而支持新药发展,新药价格较高,走向市场需要保险覆盖支付环节。
我们的优
中外医疗市场广泛的人脉资源和资本操作经验
丰富的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研发阅历
“资本+产业”投资生态体系
世界顶级专家顾问团队
丰富的企业经营运作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