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环境不断变化,生物医药投融资和IPO空前活跃,医疗产业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主席,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很早就看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投身生物医药投资领域。2015年,田源创立的元明资本成立,专注于中美医药领域的股权投资,短短几年间,元明资本投资了百济神州、亚盛医药、迈胜医疗、药明巨诺等一批具备行业领军潜质的生物医药企业。
2019年9月23日,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主席,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分享了元明资本这些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经验和投资理念。
以下为田源演讲内容(有删减):
今天我分享一下元明资本这些年来的投资经验。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我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大家也可以从我的分享中看到一个基金是怎样在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大潮中成长的。
相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
在元明资本成立之前,我们合伙人就在一起工作过多年,当时选择中国新药研发这个行业,是基于我们对这一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七八年前,中国药政改革还没开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还是一片寂静,我们当时看到中美生物医药产业之间巨大的差别是天花板和地板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但中国在当时没有一个新药能够达到所谓的重磅炸弹药物的标准,也就是年药销售10亿美金以上。中国人疾病很多,要靠国外的药或者仿制药来治病,而当时有不少仿制药质量很差。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我们可以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新药和一些专利引进到中国。正是因为差别非常大,所以我们觉得机会也非常大。
另外,我们在较早的时候就相信这个行业。大家知道,马云有一句名言,“因为相信才看见,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我们属于前者。我们相信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必然会崛起,而且会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市场和生物医药新药研发国家。
我们最早是从2012年开始投资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在美国,我们投资了Edge Therapeutics,Centrexion Therapeutics,ContraFect Corporation等美国生物医药公司。我记得第一笔1000万美金投进美国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时候,整个美国东部地区那时候没有一家中国机构的投资超过这个额度。我们作为中国投资人投进了这个公司,进了这一行。
在这个行业里我们认识了很多投资同行和非常有名的企业家,对这个行业也越来越了解。而且我的合伙人和朋友们在这个行业、在华尔街干过很多年,在他们的帮助下使我迅速进入主流、进入核心,我们发现了很多机会。
2015年,我们创立元明资本,这一年也正是中国医药新药研发改革的元年。元明资本一成立就开始投资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
精心挑选最好的标的
我们秉承着“精生精养”的原则,精心挑选最好的标的。我们投资了12家公司,和顶级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一起来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比如王晓东院士、王少萌教授等,都是中国非常有名的、顶级的专家。
归纳起来,我们的投资组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们主要投资创新药和相关的企业。我非常感谢宋瑞霖会长去年给我们颁了一个奖,当时宋会长跟我说,为什么给元明资本一个奖?主要是我们的投资比较靠前,就是说,在还有风险的时候投资,而不是说等它已经很好了再加仓去赚钱。
其实在新药研发领域,最应该鼓励的是创新的新药研发公司和那些创新的投资机构。在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敢于投资这些新药研发公司,由于专业,我们也有理由去投资它们。专业,是指有专业的判断,同时还有一定的担当。
第二,我们比较重仓的是肿瘤产业链。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肿瘤方面的投资比较多,后来我们发现全世界生物技术投资在肿瘤方面的分配也是比较多的,大约占40%左右。因此,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我们也重点布局肿瘤产业链。
第三,发挥我们的优势,在中美两国布局。因为我们的合伙人有的是来自国外或者是在国外工作多年的资深生命科学专家,也有在中国积累很多年创办并管理企业的资深专家,所以我们比较偏重于在中美两国来进行布局和投资。
第四,元明资本是一个由企业家和有科学家素养的生物技术专家一起联合创立的基金,所以“投资+管理”是我们的特色。
投新、投早、投重、投管
我想讲讲我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主要是“投新、投早、投重、投管”。
第一,投新,就是投新药。我们原则上不投仿制药,包括很好的仿制药。我们比较愿意支持科学家把他们的知识转化成新药,把公司做起来,最后商业化。投资有科技含量和巨大潜力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司,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的投资逻辑,给我们看的项目如果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会重视。这是我们最关注的焦点。
第二,投早。这个“早”不是早期天使的“早”,比如投30万美金、50万美金。我个人确实投了一些比较早的项目,但投得少,作为一个基金,投几十万美金根本养不活这个团队。所以我们投早基本上是从A轮起步,A轮起步投资是一个基金能成规模基金的标志,如果你的投资里A轮投资很少,基本是B轮、C轮跟着走,这说明你们公司和基金对技术的挖掘、对公司价值的挖掘所花的功夫并不多。
第三,投重,就是重仓。这一点是很多基金不太注意的,其实一个基金要想在一个企业赚钱,是需要投重、重仓的。
在投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向国外的优秀基金学习,比如说Baker Brother,在华尔街赫赫有名。他们的投资理念就是先投资一批公司,在这过程中与所投的公司产生很多联系,增进对他们的了解,然后在这里面选择最好的公司继续投资,就是投了又投、投了再投。这需要一定勇气,同时也需要对这个公司有相当的了解。
大部分基金都是投一轮,是阶段性的,而把下一步的风险留给别人。很多人投了早期以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剩下只是等待升值了,这样就很难有比较好的回报。
持续加仓,是我们的投资中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特色和投资逻辑。
第四,投资+管理。对于投资组合中有巨大价值,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本身又具备赋能能力的标的,我们会深入地介入管理,让原有的团队发挥他们的专业性作用的同时,我们的团队发挥主导作用,把各种资源引进来,使这个公司的价值快速增长。
怎样投进具有行业领军潜质的生物医药企业?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我们投资的三个案例,大家可以从我们三个案例中间获得一些体会。
案例1 百济神州
没有人不知道这家公司,我们是它的一个小的投资人,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跟它的关系比较深。
2014年,这个公司发展中遇到很大困难,当时找不到钱,国内机构看不懂不给钱,国外机构也不给钱。我们有两个美国朋友是投资人和知名企业家,很有钱,我们找到他们说,“我们介绍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给你们,他们希望找3000万美金。”
这两个人仔细看了他们的投资组合后给了一个特别低的估值,而且提了很高的融资回报要求,双方合作协议没有达成。三年半以后,我又见到这个华尔街投资老将,他非常后悔,虽然他们是美国资深的投资人和企业家,有过辉煌的业绩,但是没有看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有这么大的潜力。
在2014年的时候,像百济这种公司都很难找到钱,而今天很多不怎么样的公司也都能找到钱了,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当时比较早投资百济,就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就相信这家公司会有光明的未来。我的合伙人和王晓东博士很多年前就认识,共同发表过论文,所以我们对这家公司、这些人都非常了解。
美国有基因泰克这样的公司,我们相信像百济神州这样的公司会成为“中国的基因泰克”。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投资了这家公司,后来它果然发展壮大。到今天为止,这家公司仍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旗舰。
现在百济神州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平台期,这对它也是一个考验。它现在大概是中国新药研发公司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公司,中国在新药方面投几亿美金的公司是很少的。我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这个行业中一家持续引领潮流的公司。
这是我们做元明资本投的第一单。后来有朋友问我,“百济神州我们都没投进去,你们是怎么投进去的?“我说,“其实百济神州一开始并不是投不进去,它也有初创公司的痛苦,它找不到钱的时候你给它钱,或者帮助它,这才是最珍贵的,才最检验投资人的眼光和能力”。
案例2 亚盛医药
亚盛医药是苏州的一家公司,可以说它是海归创业的代表性企业。创业初期融资也非常困难。
这个公司有三个创始人,都是“千人计划”的海归,带头人是杨大俊博士。这三个人搭配组合非常好,且知识互补。他们当时在上海张江创业,我们通过一位朋友接触了这家公司。我们跟这家公司谈的时候是2014年,2014年是一个转折,新药公司的价值还没有被发现,那时珍珠都还埋在土里,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时候。
我们接触这家公司以后,很快对这家公司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尽职调查。我们团队一起从上海坐车去泰州,它的主体、实验室都在泰州。那是我是第一次全面参加尽职调查,第一次接触他们的药物。
我印象特别深,APG-1252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血小板毒性的难题。这个药在人体里,血小板毒性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这个问题克服了,这个药物就有非常大的前景。毒性如何,当时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资产太早期了。
我们对这个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后,就想这个公司应该成为我们的投资标的,但是当时我们只是跟投,准备领投的是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强生公司。但是当时他们与强生公司的谈判过程一波三折,最后强生公司否定了,不投了。
在那个时候,一个准备领投的世界级的大公司不投了,我们觉得那肯定有无数的理由说明这个公司不行,那我们怎么办?这就是考验一个投资公司、投资人眼光和能力的时候了。我们做了内部讨论和研究,最后,我们非常坚定地决定要投这家公司。
为什么要投它?有几个理由。
第一,这家公司是一个新药研发公司,它不止有一个产品,而有多产品线,那么只要他有一个新药能够成功,我们就能获得良好的回报。当然,这些药都是很早期的、都是临床前的,有巨大的风险。
第二,我们对三位创始人做了综合全面的分析,认为像这样有创业经验且是海归中的佼佼者的创始人,他们把自己的钱都投进去,用全部的精力来做公司,我们相信即使当前这些资产做不成,他们也会去寻找其他资产把它做成。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我们对他们的价值做了判断。我们投A轮的时候,它估值才2亿人民币,这个价格是值得投资的。C轮投后已经是这个价值的很多倍了。
最后,我们坚定地投进这家公司,现在它已经成为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了。当时我们投资它是在它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由跟投变成联合领投,投进去之后,它起飞了。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是在它的拐点之前投资进去的。
案例3 投资+管理:迈胜医疗
迈胜医疗是美国医疗器械行业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大家知道,全世界肿瘤病人很多,治疗肿瘤最好的放疗设备就是质子刀,全世界最小的质子刀是这家公司发明的。
元明资本和其他基金一起连续两次投资这家公司,可以说,它就是我们非常重仓的一家公司,并且我们也介入了管理。因为它的研发团队非常强,但是商业化团队以及在中国市场方面比较弱。
我们投资了这家公司后,战略性控股这家公司,成为中美贸易战之前最后一单。我们非常看好这家公司,它在中国未来肿瘤治疗方面,特别是放疗领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丝的十岁小女孩长了脑瘤,用我们迈胜公司的设备治好了。今年二三月份,她被美国总统邀请去国会,国会几百名议员三次站立起来为她鼓掌。我们作为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感到特别开心、高兴。
中国每年新增3~4万名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在全国建几个儿童质子中心,我们这个设备可以治好他们的病。所以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把这个设备推广到中国来,我希望将来中国各地的儿童医院能够用我们的设备去治好像格蕾丝这样的孩子。当一个投资人投资、管理的企业能够治好一个孩子,挽救孩子的生命,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你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这家公司是被我们管理的公司,是非常好的高科技公司、医疗器械公司,也是我们投资标的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合。我们计划未来三年要把这个公司带上市,使之成为放疗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投资人创造良好的效益。
总结来说,我们赶上了生物医药投资的黄金时代,我们拥有最好的人才和机会,我们相信作为一个优秀的基金,会给投资人带来良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