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盛大开幕。作为备受亚洲瞩目、海内外关注的医药创新与投资界品牌盛会,本届大会深度聚焦并探讨我国医药、投资政策走向,药物研发趋势和创新投资方向等重要议题。
医药创新与投资界对话座谈讨论
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博士主持了医药创新与投资界对话的座谈讨论。参加讨论的重量级嘉宾包括: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中国药促会2012-2013年度会长、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中国药促会副会长、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特佳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蔡达建,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黄国滨,麦肯锡伦敦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麦肯锡全球医药医疗业务负责人Martin Dewhurst。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博士主持座谈讨论
近年来,国家政策改革、大批海归精英回国、医药投资的蓬勃发展,为医药行业尤其是新药研发领域的发展打开了大好局面。香港资本市场今年迎来了最大改革,极大刺激了生物科技企业实现创新突破。中国的医药政策、医药行业、医药投资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博弈、大重塑的时代,医药创新与资本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实现高效对接?医药界与投资界的代表对此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对话。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分别站在药企和投资机构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药企看投资机构,资本市场的门已经打开了,希望投资界更勇敢一点。有两个拐点,一个是中国医药产业能够和国际接轨,能够有很好的本土市场。这两年一系列政府推动,使得行业发展要素都具备了。第二,全球生物技术本身进入了一个拐点,所有的新技术在过去20-30年的积累之下,不管是蛋白质、基因技术,很多科技平行进步到今天,科技发展也到了一个拐点。要相信生物医药中国企业的创新到了爆发点。
另一个角度,从投资角度看医药产业,他认为核心还是要看到对的人,对的团队。今天红火的企业,未来可能很困难,如果不对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采取具有远见的措施,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
中国药促会2012-2013年度会长、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
在谈到泰康未来的发展策略时,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表示,泰康要打造一个大健康支付体系,把支付、服务做大。完成个人健康保险的普及,主要由泰康在线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来营销。现在老百姓有着巨大的健康需求,泰康一年健康保险保单500万单。泰康在线今年预计销售1000万张健康保单,未来30%的个人支付,一定要转化成商业保险。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
在讨论到最近热议的带量采购政策时,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认为,有的时候政策改变会影响局部,我们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先声药业是有着23年历史的制药公司,但是作为传统医药公司,与创新药公司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机制,需要不断学习,对创新的理解、突破都是不够的。我们还是需要良好的监管环境,特别是药品监管的环境。今天的热潮来之不易,与CFDA监管政策的改革密不可分。所以我们特别期待药品监管政策的改革继续保持原有的方向,维持原有力度和改革的速度,热潮才能够持续。
中国药促会副会长、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
高特佳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蔡达建对投资界的最大挑战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今天创新大会有一个提法我很喜欢,创新是帆,投资是风。我刚在深圳经历了台风,确实威力巨大,我想能不能产生风,去推动投资,是有生态体系的。需要大气、需要水体、需要循环,才能形成巨大的风。但是2018年的情况,我感觉这个风息的太快。
医药产业投资周期长,民间资本变成可利用资本,需要巨大的生态体系去实现。过去资金能通过银行、保险聚集起来,现在通路被破坏了,无法形成新的通路。过去银行可以做理财,如果银行失去了这个功能,让我们投资机构直接面对个人投资者和零散资本,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投资机构很难直接去到前端,需要很多专业机构的配合和协调,这样的机制和氛围形成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各个层面政策制定者对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我经历了最大的台风,也经历了从业以来最严重的资本困难,但是我们对未来有信心。今天听到最温暖的一句话,是小加总说的,要善待投资者。
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特佳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蔡达建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博士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投资人和做药的人密不可分,投资人也是做药的人。在市场上,资本总是稀缺的,特别是敢于投资生物医药的资本更加稀缺。现在新药研发的投资势头开始往下走,今年基金行业投融资困难将对新药研发行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看到前往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都是好几年前投资推动的公司,如果现在势头下来了,未来能够上市的新药创新企业就会减少。需要呼吁整个社会关注新药研发投资,只有这个势头能够继续发展,新药研发的黄金时代才不至于中断。
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
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黄国滨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对投资者教育,要对企业家教育。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实际上现在中国创新药行业大幕刚刚开始。他向在场观众分享了几个数据,第一,从2008到现在,全球有41家医药企业上市,其中36家是创新药,占了融资额88%,三年前这个比例只有50%,说明资本市场非常欢迎创新药企业,第二,中国市场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代,做创新药有三个基本要素,研发人员、资本、市场,世界上最大最有可能的市场是美国、中国、印度。美国有人和资本,但是增长缓慢。印度有科学家,但是没有资本。中国现在完全具备这三个要素,再加上原来中国生物药全去美国上市。现在开创了本土市场,为中国企业、全球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平台上有三个事情需要关注,第一是耐心,这个市场刚刚开始,纽约的生物技术指数从97年到现在增长了36倍,NASDAQ指数增长了11倍,这个市场是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的市场,香港市场刚刚开始,短期可能表现不好,有耐心很重要;第二是监管环境的确定性,资本市场需要明确稳定的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对投资和资金有非常负面影响;第三,科学家要变成创业家、企业家,很多很好的科学家不是好的企业家,创业家,如果作为企业家,会珍惜投资者,善待投资者。生物制药,是一个很独特的领域,如果能不断向市场介绍你的发展,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对市场整体发展是一个促进。
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黄国滨
过去十几年,整个生物医药板块增长超过股市增长,麦肯锡伦敦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麦肯锡全球医药医疗业务负责人Martin Dewhurst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会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场。那么2030年,中国会不会出现辉瑞、基因泰克?Martin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关键是耐心,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产业和医药投资的活力,还需要很稳定的政策环境,企业家才能成长。辉瑞成长了100年,默克花了90年,吉利德、基因泰克在30年前也不存在。我想在10-15年的时间区间里,中国才比较有可能出现celgene、吉利德这样的企业。
麦肯锡伦敦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麦肯锡全球医药医疗业务负责人Martin Dewhurst